产业变动快,科技导入渐增,日本在医疗照护垂直领域,积极寻找与台湾合作的机会。
几周前有机会应中华经济研究院与何美玥主委的邀请,接待一位活跃于美日生医创投的世界级教授,希望能串起美日台的太平洋创新联机。日本教授在史丹福大学(Stanford)任职多年,但依然保有日本人谦逊客气的个性,营造宾主尽欢的晚宴气氛。因为负责美日两地的创投基金,每年大约要来回两地30趟,幽默地说自己一年有一个月的时间住在天上。长年深耕美日两地新创产业的第一手观察值得借镜。
网络泡沫 垂直产业应用人才应运而生 SV已不再只是「硅谷」代称
硅谷有两个大趋势,首先是2000年的Dot-Com Bubble让大量失业的软件人才移转到各种垂直产业应用,所以Silicon Valley的SV已经悄悄换成Software Valley,孕育出自驾车、FDA-approved AI智慧医疗,正式跨入由人工智能(AI)、物联网(IoT)、Data、ICT汇聚而成的第四次产业革命。对于和硅谷一起成长的台湾电子业可说是感同身受。
Wintel硬件时代早已过去,微软华丽转身,利用云端服务持续引领产业,但英特尔却还在跟ARM、GPU等新窜起的厂商与运算架构奋战中。台湾的电子大厂也纷纷寻找智慧城市下的各种AIoT加值服务商机,试图利用硬件优势再度攀上下一波成长引擎。
Know-Who VS Know-How 各国以外的世界已天翻地覆
硅谷另一项趋势是Know-Who可能比Know-How更重要。硅谷太多成功的创业家与创投公司,属于技术创新的Know-How依然重要,但讲究创新的商业模式(Business Model)才是创业成功的关键,所以Know-Who常常是创新商业模式能否落实的关键资源。
有了关键人物的支持,各种Know-How会自己主动靠拢。日本教授也感叹,在Stanford常见到台湾人,却很难见到日本人,他忧心日本创新团队太内化并缺乏国际观,深怕他们还怀着日本第一的心态,殊不知世界已经完全不同了。
韩国动得快 日本医疗产业看上台湾的地方:软硬件各式智能应用
吃饭的同一天我恰好接待另一个日本伙伴来公司参访,社长说整个日本医疗产业有30%的软件来自韩国,日本企业的步调太慢了,缺乏竞争力,所以他都来台湾找伙伴。台湾公司敢创新、犯错并不断修正,这是日本企业缺乏的。
这些话出自一位深耕日本医疗市场数十年的社长,也暗示日本市场的微妙变化与突破机会。几次去日本参访医院,在台湾已经是标准配备的看诊进度公播、App主动通知、生理量测站在日本还不普遍,大家只能安静在医院内等候,不知道何时轮到自己。更遑论过于严谨的个资保护政策,让电子病历数据交换在日本医院之间窒碍难行,也间接阻碍了整体医疗效率与资源分配的优化。
场景移到长照机构,日本和台湾最明显的差异,在于日本长照机构内只有日本人照护日本长辈,但台湾可以见到国际移工来补充不足的照护人力缺口,这个现象在日本短期很难改变,所以日本缺乏劳动力又高龄化的照护产业,只能以科技照护来解决困境。
垂直应用产业成长快速
中国是全球成长最快的医疗市场,智慧医疗方兴未艾,充满无限商机却也是个深不见底的大战场。日本则是全球第二大医疗市场,2019年国家的长照预算正式超过100兆日圆,保守的日本业者也开始调整弹性作法跟国外积极合作。
原来在Know-Who之后,才真正知道自己缺了或拥有什么Know-How。台湾充满创新能量与实事求是的弹性与韧性,但需要大的出海口来撑起舞台,在高大上(高端、大器、上档次)与精致保守的天秤两端,我们一定可以寻找出平衡点。